不满足的人有福了

我们常认为,孤独和不满足的感觉是灵命失败的症状。 但如果它们是健康信仰的迹象呢?

Christianity Today February 28, 2024
Hero Images / Getty Images

电视布道家肯尼斯·寇普兰(Kenneth Copeland)告诉我们的话,往往是我们想听到的话:“上帝希望你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得到满足!”基督教教师乔伊斯·迈尔(Joyce Meyer) 也提出类似的基督徒生活公式:“上帝关心你的一切,也关心所有你关心的事。祂想对你好,祂永远不会让你失望。把你的心全部交给祂,把你所有 的盼望和期待都寄托在祂身上。在基督里,你可以得到真正的知足和满足!”

许多人把这些应许理解为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但是,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 打开搜寻网站,输入“(某件事/物)并没有让我快乐”,你会发现人们或结婚或离婚、或组建家庭、或找到或失去工作、皈依某种宗教、体重增加或减轻的故事 。

换句话说,幸福是种不断移动的目标。 我们听到的那些悲惨的彩卷中奖者的故事,都发生在认为中奖能让他们的生活变更好的人身上。 就像我们之中许多人一样,他们发现了一个明显符合圣经所述的真理:我们寻求满足的地方往往无法满足我们。 事实上,它们甚至能让我们更痛苦。

虽然多数基督徒能坦然接受“这个世界无法满足人”的观点,但许多人相信,补救的方法就是在与基督的关系中找到满足。 只要我们与耶稣建立关系,祂就会填补我们内心“神的形状的洞”,一旦我们填满这个洞了,我们就不会再为欲望或渴望而痛苦。

问题是,虽然认识和跟随耶稣确实会带来无价的回报,并最终使我们得到满足,但这个承诺不会现在就完全兑现。 有时,顺服上帝会让人过得很辛苦。 有时这样的痛苦甚至会带来死亡。 是的,我们与神的关系能在艰难的环境中为我们带来安慰、平安甚至喜乐,但它可能不会为我们带来满足或幸福——至少不会是完全且持久的满足和幸福感 。

我自己的人生就是这样的例子。

在我童年大部分的时间里,我家靠着公共援助、食品储藏室的食物、政府提供的起司和快过期的折扣面包为生。我当时相信,只要我拥有别人所拥有的东西,我灵命上和情绪上的饥饿就会缓解。 当我的母亲生病,必须倚靠我和兄弟姊妹生存时,我想着,只要我能有个正常的家庭,我就不会再渴求更充实的人生。 我原本住在乡下,后来又搬到城里,但住的地方都很普通、被人忽视。 我梦想着,如果我能住在那些令人兴奋和美丽的地方,或者成为我所羡慕的郊区居民中的一员,我就会觉得自己属于这个世界。

我后来得到其中一些我想要的东西。 我上了大学,结婚了,成为专业人士,赚到足够的收入,并获得一些成功。 我成为母亲,经历了一些冒险,甚至搬进郊区。 我接受心理咨商,经历ㄧ段艰辛的路程来医治我年轻时的伤痛,还写了一本书分享我们家的故事,上帝使用这本书服事其他和我有类似经历的人。 我研读圣经,花大量的时间祷告,并在教会服事。

然而,这些年过去了,我仍然不满足——不满足于我的生活环境,也不满足于我与上帝的关系。 这是否意味着我出了什么问题? 或是说,我的信心比我身边那些声称对自己人生很满意的人更弱? 还是其实事情本来就该如此? 到底哪种想法才是正确的?

即使是像章伯斯 (Oswald Chambers)这样备受尊敬的圣经教师,也让我期待一些我不相信上帝会在今生赐予我的东西。 章伯斯在他广受爱戴的灵修书《竭诚献上》(My Utmost for His Highest)年初的文里告诉我们:“一旦我们与耶稣有亲密的关系,我们就不再孤单。”他接着 说,“与耶稣有紧密关系的圣徒永远不会想着自己⋯⋯因为耶稣已满足他本质里最终极的深渊。”

我自己的经验与这种说法却是背道而驰。 虽然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深的渴望),但我与耶稣十分亲密,在与祂同行40多年后,我有时仍会感到孤独。 有时,我不仅对自己的生命能反映出耶稣的程度不满意,我什至会对我与耶稣亲密关系的品质感到不满意(希望自己能再更亲密)。 我强烈怀疑,耶稣没有完全满足我本质里的深渊。 但我相信,这种“不满足感”本身并不是问题(这个问题超越人类的本质),它反而是我们有着鲜活的灵命的征兆。

换句话说,也许我们感觉不到真正的满足,正是因为我们确实没有被满足。 也许上帝并不想消除我们的渴望。当我们的信仰越来越深刻,与耶稣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时,我们很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此时此地的生活更不满意了——而不是更满意了。

圣经为我们提供这些真理的证据。

看看旧约中的几位先知。 以利亚在迦密山大胜巴力的先知们后,就开始逃命,他的情绪低落,有自杀倾向,并(不正确地)向上帝抱怨他是信实的先知里唯一活着的(王上 第19章)。 耶利米也被后人称为“哭泣的先知”,因为他写了一本名为《哀歌》的书。 他因传递上帝呼召他去传递的信息而遭人憎恨、拒绝且被迫害,他发现自己开始哀叹成为先知的呼召,甚至诅咒自己出生的那一天(耶利米书20章)。

约拿被神呼召去做一项特别的工作,他在绝望中试图逃离上帝。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刻忏悔和祷告后,他投身于上帝的使命中;后来,当他的布道真正使听众悔改归向上帝时,约拿却灰心丧气,产生自杀的念头。 奇怪的是,约拿书最后就结束在这里。

那么耶稣本人呢? 祂对自己在这世上的生活满意吗? “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赛 53:3)。 祂曾为耶路撒冷哭泣,也曾坦率地告诉祂身旁的人,跟随祂不是容易的事,也曾为圣殿的腐败发脾气。 当祂面对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命运时,祂彻夜祷告,并告诉门徒:“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

当然,我们无法体验耶稣的感受。 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祂化身为人,带着限制、痛苦和悲伤意味着什么。 但就像耶稣一样,我们应该要对这里的生活感到不舒服。 我们应该要对今生的经历感到不满足。 因为我们是为另一个世界而造的,上帝希望祂的子民向往另一个世界。

作为对未来事物的应许,基督赐给我们圣灵。 因着我们内心有了这股活水泉源,我们更加渴慕圣灵所赐的一切。18世纪浸信会神学家约翰·吉尔(John Gill)理解这种“已然–未然”的信仰本质,他写道:

口渴的人被邀请白白地取饮生命之水,并被称为有福;应许里说,他们将被那水充满并感到满足;然而不是在今生发生——当他们不再渴求或渴望更多 。 因为他们需要更多的恩典,神应许给他们更多的恩典,他们就会渴求恩典、渴望它;他们品尝和分享得越多,就越渴望它。

任何与圣灵同在的人都知道,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跟随祂的引领,选择是否倚靠祂的资源。 任何诚实的人都知道,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完美,当圣灵住在我们里面时,我们对灵命、情感、关系和心灵的渴望并不会消失,相反的,圣灵的到来成为上帝 对我们的未来所做的应许的印记(弗1:13-14)。

是的,总有一天,我们的干渴将完美地被满足。 总有一天,我们将永远不渴。 只是这一天还没到来。

本文节录自艾米·辛普森(Amy Simpson)的《不满足的人有福了:在不完美的世界寻找灵命自由》。

点此阅读更多《Christianity Today 简体中文》的文章,或是订阅本刊,如想收到关于新文章的通知, 可通过免费订阅通讯或追踪我们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

Our Latest

News

中国政府拘捕具影响力的家庭教会牧师

锡安教会的金明日牧师,以及数十位教会领袖在一次有组织的全国性突袭中被捕。

那间改变我生命的 “和平教会”

重洗派已有五百年历史。他们在圣经、群体等方面展现的独特见证,是值得守护的珍宝。

安静的见证,反而更响亮

如但以理示范的那样,“立志做安静人” 反而能开启那允许我们 “大声传讲福音” 的门。

基督徒,别被恐惧扭曲了

恐惧会扭曲我们的感知、缩窄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转离对上帝与邻舍的爱。

给上帝和邻舍你的 “注意力”

注意力不是一种可交易的资源,而是一份帮助我们爱神、爱邻舍的礼物。

关于孤独,以及基督徒的友情

即使身为基督徒,有时我们也忍不住觉得 “一个人” 更轻松。

教会,别再给Z世代贴标签

教会常误解如何塑造这个在萤幕中长大、渴望寻找生命目的年轻世代。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