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耶稣道成肉身是成为人,而不是成为超级英雄

祂也有怀疑及受试探的时刻,使我们在经历这些时刻的时候能跟随祂。

Christianity Today April 17, 2022
Illustration by Rick Szuecs / Source image: Wikimedia Commons

在许多儿童版本的《圣经》中,神子就像超人一样能及时出现拯救世界。这些对基督宛如神话般的描述中,耶稣总是能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祂不费吹灰之力就击溃敌人,却似乎同时回避了耶稣与一般人一样是实实在在有血肉之躯的事实。

但这样的叙事是否遗漏了什么?

虽然这些改编过的故事在睡前亲子时光读起来很有趣,但它们并没有反映出福音书试图讲述的完整故事。耶稣来到世上不仅仅是为了替我们的罪而死。也不是来炫耀祂神奇的超能力和属天的智慧。在基督教的历史中,上帝道成肉身的事实告诉我们,耶稣是完全的人。换句话说,祂凡事与我们一样,以肉身经历过软弱的凡人的生活。

是的,耶稣可能有软弱。祂在婴儿时期需有母乳喂养。祂也要学如何走路。而且弥赛亚在尴尬的青少年时期,也经历过青春期。为什么耶稣需要经历这一切呢?祂这样做是为了藉著成为人类把我们从罪和死亡的辖制中拯救出来。正如第二世纪的神学家爱任纽 (Irenaeus)的名言所说,“祂成为人类的样式,使我们能成为祂的样式”。耶稣来到我们的世界,为我们带来祂的神性,这包括了对父神至深的信任及信心;而祂从我们的人性中得到的一部分则是我们怀疑的天性 -祂确实曾质疑过天父。

怀疑是人类经验真实的一部分。耶稣全心委身成为完全的人,甚至祂愿意承担人类怀疑的特性。

韧性及决心

《新约圣经》在耶稣的人性上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在福音书中,耶稣进入旷野,受到魔鬼的试探。祂在旷野必须和魔鬼的话搏斗:“你若是神的儿子”(马太福音4:3)。这些话在耶稣的脑海里埋下了怀疑的种子。人们不禁要问,在耶稣因为布道的事工经历失去及痛苦时,这些怀疑是否会像录音带一样在祂的头脑里反复播放。

我们从这段故事学到的是,真实肉身的耶稣会受到诱惑 — 但是祂没有犯罪。事实上,受到诱惑本身并不是一种罪。我们也看到,肉身的耶稣面对的是对自己身份的疑惑。但听见甚至发出这些疑惑并不等同于屈服于它们的压力。在那次试探故事的结尾,我们见证了耶稣的韧性及决心。不久后,有天使来伺候祂。也许他们给耶稣食物和饮料,让祂的身体恢复活力,但也有可能,耶稣当下也很需要父神仍与祂同在的属灵保证。耶稣虽通过了考验,但祂的信心可能也受到沉重的打击。

同样的,在《马太福音》26章36-46节,当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时候,祂很孤单。祂的门徒都睡着了。而祂知道自己即将面临在世旅程的最后考验。耶稣做了什么?祂开始有点退缩。“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当然,过了一会儿,祂摆脱内心的惧怕,并宣告:“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39节)。但这并不是信心取代了质疑;而是即使质疑,仍然抱持信心往前行。耶稣并不想喝下那杯苦难,但祂还是接受了。

就在那刻,耶稣体现了如两个儿子的比喻(太21:28-31)中大儿子的表现。当父亲叫大儿子去做需要完成的工作时,他先是拒绝,之后却改变主意把工作完成(29节)。而小儿子起初虽说好要去做,后来却没去做。也许当初耶稣讲完这个比喻后,问门徒的那个问题 —“这两个儿子,是那一个遵行父命呢?”(31节)— 在客西马尼园的那一刻,也浮现在祂的脑海中,让祂清楚祂该走的路。

耶稣当下跟据祂内心真实的渴望向父神祷告,但这个故事没有结束在这里。正如鲁益师(C. S. Lewis)在一篇关于祷告的文章中所说:“我必须经常庆幸我自己过去的某些祷告没有被神答应。”我们也可以如此形容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因为如果那个苦杯真的被挪去了,我们至今仍然与神隔离。在神智慧的恩典中,祂能使用一个没有得到回应的祷告来拯救这世界。

之后,在耶稣受难期间,祂在十字架上向天父哭喊。在后人所谓的 “失职的控告 (The Cry of Dereliction)” 中,耶稣大声喊道:“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在那一刻,耶稣没有以 “阿爸、父神” 来呼唤。祂不觉得自己是如超级英雄般的神子。祂只身一人,被全人类的罪孽压垮,在怀疑中窒息。天堂没有回应祂,没有鸽子降临,也没有号角声 - 只有沉默,而血液不断地从祂仍然温暖的身体中流失。

耶稣的质疑是否使上帝神圣的救赎计划受到威胁?当然没有。事实上,祂的质疑是个重要的因素。身为一个真实的凡人— 虽然比凡人多一点能力,但在人性上没有一处不像人类 — 的凡人耶稣,因为和我们一样会有怀疑及问题,使祂能在黑暗中牵引着我们的手。福音书所描绘的耶稣并不是靠着远避祂内心的怀疑来拯救我们,而是教导我们在信心及怀疑中信靠上帝而得以被拯救。

信实地质疑

为什么在信心及疑虑中信靠上帝对现今的我们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的世代充满质疑的混乱及挑战传统的解构论 (deconstructionism)。在后基督教时代 (post-Christian) 的西方,福音的主张及坚持受到严峻的挑战。但难道疑虑就是信心的终点吗?疑虑是信心的敌人吗?对许多耶稣的信徒来说,他们迫切需要知道自己的疑虑不是被仇敌影响的结果,而是反映了耶稣的人性。如果连耶稣都会有疑虑,我们难道不能在祂的疑虑中更加紧紧地跟随祂吗?

这告诉了我们一个重点:疑虑(就如试探)本身不是罪。《圣经》告诉我们,疑虑可以是危险的。有明确的经文警告过疑虑的结果(太14:31;21:21;可11:23;雅各书1:5-8)。但也有同样明确的经文提到,有过质疑的经历的人可以(且应该)是受到基督徒群体接纳的一份子(约翰福音20:24-29,太28:17)。事实上,《犹大书》也提到 “有些人存疑心,你们要怜悯他们;”(第22节),这意味着我们的群体里总是存在质疑者。

几年前,我读到关于一位知名的神学家的故事。神学家透露,耶稣在十字架上发出的哭求 — 那个失职的控告 (The Cry of Dereliction) — 正是他成为基督徒的原因。他认为一个能说出自己的质疑的神,是个值得追随的神。

我们有没有可能真的跟随一位没有经历过凡人都有的疑虑的经历的人呢?我认为不可能。因为耶稣经历过真实的人性 - 因为耶稣 “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希伯来书4:15)- 我们才能全心全意地跟随祂的榜样。

耶稣受到试探,但祂并没有犯罪。因此试探不能被等同为犯罪。同样的,耶稣也质疑过。但祂没有向不信的心屈服,也没有放弃神。所以质疑也不能被等同为犯罪。

我们知道我们是被耶稣的爱、恩典和信实所拯救。这是福音书的重点,是《新约圣经》的主题,也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但耶稣是神-道成肉身成为人,而不是神-道成肉身成为超级英雄。祂成为人类的一份子,不是为了让我们为疑虑的心感到羞耻,而是为了教我们如何适当地质疑、忠实地质疑。因此,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因着祂是位会质疑的神,而从我们的质疑当中被祂拯救。

A. J.思渥伯达(A. J. Swoboda)在俄勒冈州尤金市布什内尔大学担任圣经、神学和世界基督教的助理教授,是《怀疑之后:如何质疑你的信仰而不失去它》的作者。尼杰·古普塔(Nijay K. Gupta)是位于伊利诺伊州莱尔市的北方神学院的新约圣经教授。他们一起共同主持信仰与疑惑(Faith and Doubt)播客节目。

翻译:江山

校稿:Yi-Ting Tsai

如想收到关于中文新译文的通知,请通过简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elegram关注我们。

Our Latest

News

哈玛斯攻击两年后,基督徒在苦难中看见果实

基督徒领袖盼望穆斯林和犹太人归主,使上帝的和平临到这地。

那间改变我生命的 “和平教会”

重洗派已有五百年历史。他们在圣经、群体等方面展现的独特见证,是值得守护的珍宝。

安静的见证,反而更响亮

如但以理示范的那样,“立志做安静人” 反而能开启那允许我们 “大声传讲福音” 的门。

基督徒,别被恐惧扭曲了

恐惧会扭曲我们的感知、缩窄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转离对上帝与邻舍的爱。

给上帝和邻舍你的 “注意力”

注意力不是一种可交易的资源,而是一份帮助我们爱神、爱邻舍的礼物。

关于孤独,以及基督徒的友情

即使身为基督徒,有时我们也忍不住觉得 “一个人” 更轻松。

教会,别再给Z世代贴标签

教会常误解如何塑造这个在萤幕中长大、渴望寻找生命目的年轻世代。

如何成为一间 “没有屏幕的教会”?

当基督的身体聚集一起时,他们不该感觉自己只是某个乐团或脱口秀的观众。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