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启示录22:12-20
《圣经》以祷告结束:“主耶稣啊,我愿你来!”这样的一个祷告与许多将临期的赞美诗相呼应,比如《以马内利来临歌》(“O Come, O Come, Emmanuel”)和《我们渴望的耶稣》(“Come, Thou Long Expected Jesus”)。
基督徒从很早就开始为此祈祷。这是我们所知最古老的基督教祈祷文(除了主祷文)。我们知道这一点,是因为保罗曾引用过亚兰文原文的版本,Maranatha,意思是“主必要来!”(林前16:22)。保罗既然认为哥林多教会的希腊语读者能认出这个亚兰文短语,就可以想见它在早期基督教崇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启示录》22:20是对耶稣要再来的应许的回应。在第12节和第20节中,耶稣自己说:“我必快来。”这个应许贯穿整本《启示录》(见2:5, 16; 3:11; 16:15; 22:7, 12, 20),应许祂将来对一些人施行审判,为另一些人带来祝福,直到最终这一应许得到了回应:“来!”
我们首先在第17节听到这个回应。这是“圣灵和新妇”的祷告。说是“圣灵”的祷告,可能是指圣灵在敬拜中通过基督教先知说话。“新娘“就是教会,她加入了圣灵的祈祷。
我们可以想象新娘等待新郎到来时的样子。她已经装饰好、准备迎接他(见19:7-8)。但若仅是如此,说“新娘”就是“教会”还不尽然,即使“教会”确实应该如同“新娘”一般期盼、准备着主的来临。新娘是那祷告着的教会,说着“主耶稣啊,我愿你来!”
我们必须想象在基督教会众崇拜中大声朗读《启示录》的情景。当朗读者读到下一句话时,“听见的人也该说:‘来!’”(启22:17),整个会众都同声祷告,欢呼:“主耶稣啊,我愿你来!”他们衷心的祷告表明他们真是羔羊的新娘。
但是在第17节的后半部分,“来”这个词的用法发生了变化。现在它关于听到的人——“每个口渴的人”,被邀请“来”,从神那里领受“生命的水”。生命泉的水属于新的创造(21:6)和新耶路撒冷(22:1)。但它也早已属于那些等待着耶稣降临的人。
就好像祂在末后降临之前已经来到我们中间,让我们预尝了新的创造。因为这就是救恩的意义。我们等待祂,因为我们已经遇见过祂。
理查德·包衡(Richard Bauckham)是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退休圣经教授,著述颇丰,包括《启示录中的神学》。